站上體重計看見數字往下掉,可別開心太早,健康減重不能只看體重數字,更要看體脂肪,以免成為體重標準、體脂卻過高的「泡芙族」。醫師指出,體脂計類型、測量時間或姿勢,甚至飲水、穿著、洗澡或憋尿都會影響數據,對的測量方式才能掌握體脂肪。好心肝基金會副執行長、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粘曉菁指出,目前世界公認BMI(身體質量指數)作為肥胖診斷標準,但BMI值相同的2人,身形、肌肉量與體脂率可能大不同;若脂肪分布在腰或臀部,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是血糖增高的機會較高。新光醫院新陳代謝糖尿病科主治醫師陳珮綺指出,體脂肪分為皮下與內臟脂肪, 前者有禦寒保暖功用,後者如脂肪肝,則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,屬相對不理想的脂肪,也是減重主要需減去的目標。陳珮綺說,減重主要看體重,體脂率則是輔助,體脂率因性別、飲食與運動等相關,高纖食物可調節熱量吸收,蛋白質有助肌肉或器官機能修補,但攝取過多油脂跟碳水化合物易囤積體脂肪;有氧運動可減少體脂,而肌力運動則可增加肌肉量,降低體脂率。粘曉菁表示,體脂計是用微量電阻經過腳或手繞到身體,測量體內油水比例,因此不能穿鞋襪測量;洗澡後身上有水汽、運動出汗、喝水或憋尿漲尿都會得到「看似美好的數據」,且蹲姿時測量四肢肌肉擠在一起,也會影響測量值。此外,有身材精壯的男明星大秀肌肉標榜體脂肪僅3%,羨煞不少健身愛好者。粘曉菁說,需大量肌力運動才可能達成,一般男性30歲前體脂不高於20%、30歲後低於25%,女性30歲前不高於25%、30歲後低於30%,即是標準範圍。粘曉菁建議,體脂需在相同狀況下量測,如都是早上空腹前測量,不要早上跟下午比;想知道家用體脂計是否正確,不妨同時段測量2次,若數值差大,代表體脂計穩定度有問題;另因體脂變動幅度較小,約2至4周測量一次即可。
- Jul 02 Sat 2016 14:07
打擊體脂肪 你的測量方式正確嗎? 暑假旅遊推薦?國外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